﹙2022年10月﹚
由惩教署转到廉署工作三个多月,很多朋友都笑说我已成功「转型」了。但我发现,其实不用转型,只是从以前「守龙门」的角色转为「打前锋」,同样是为守护香港法治共同努力。事实上,「惩教」与「反贪」工作有很多共通点,尤其是青少年教育,都是两个部门的工作重点。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港时亦提出:「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要培养年轻一代持守正确价值观,守法廉洁,是廉署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9年黑暴期间,我出任惩教署署长,目睹不少青少年受不良媒体荼毒,甚至受他人唆摆,公然违法,参与暴动违法行为,误以为人多势众及幕后有恶势力「撑腰」,必可为所欲为,不须付上法律责任,守法意识薄弱,严重冲击香港的法治。眼见不少年轻人亦因此陆续被捕及判入惩教院所,内心感到非常痛心。当时,我推行一系列更生计划,希望帮助他们改过自新,日后能够重投社会,做奉公守法的市民。《港区国安法》实施后,社会由乱变治,重拾正轨。我们不能走回头路,加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及爱国爱港教育必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我希望带领廉署积极推广相关工作,共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廉署的青少年教育就像智能手机操作,要适时「同步」与「更新」。「同步」是指配合年轻人思维,步伐一致;「更新」则是不时有创新思维,保持新鲜感,令青少年感兴趣。我一直很喜欢接触年轻人,了解他们最流行的话题、想法、潮流和生活态度,消除年龄隔膜之余,亦绝对有助廉署制订适切的社区教育方针。
早前我得知有多位大学生在廉署做短期实习生,立即主动要求与他们见面,彼此暂时放下专员和实习生身分,轻松畅谈,探讨他们的兴趣、话题和对廉署的看法。短短一小时的倾谈,令我获益良多。有一句「潮语」说道:「少年,你太年轻了」,但我却认为,「年轻」才是他们的最强优势。虽然他们的社会经验尚浅,但却没有我们的「框框」,能提出不少廉署人员在宣传教育工作上没有发现的「盲点」,对廉署更新社区教育方针有不少裨益。
「廉洁」的概念,对幼稚园和小学学生来说或许较难理解。不过,从小教育他们守法循规、诚实正直、认识国家与身分认同的正确价值观,则有如自小为他们接种有效的反贪「疫苗」,有助他们长大后拥有抗拒贪污的良好「抗体」,令社会更公平、更健康。
要接种这反贪「疫苗」,单靠廉署的力量绝不足够。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培养小学生们成为小领袖去感染身边的同学。近期我出席廉署与全港二百多间小学合作的廉政公署「i Junior」小学德育计划的周末训练活动,近百位小学生「i Junior领袖」参与,由廉署人员为他们安排各种训练,包括游戏指导、领袖训练等项目,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学校后,能协助老师在校内筹办和带领同学们参与各种活动和团体游戏,令同学们从游戏中学习到守法循规、诚实正直的正确价值观。
我一向喜欢新尝试、新挑战,在惩教署工作期间,推出「思囚之路」、「智慧监狱」等创新计划。来到廉署,我亦同样追求「创新」。由「反贪污、捉葛柏」年代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或许有人会觉得廉署沿用的反贪信息缺乏新鲜感,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如我自小喜欢的机械人动画一样,亦不时推出崭新款式和产品以迎合观众。我上任后已将廉署活动Facebook 专页「全城传诚」,「升级」为全新廉署官方Facebook 专页,同时亦「发掘」廉署一些富创意的年轻人员与我合作,亲自参与影片策划及制作,务求反贪信息能「贴地」,给予青少年更多正面价值观的资讯。
廉署会继续紧贴时下年轻人的喜好和文化,陆续引入其他创新方式,例如拍摄受他们欢迎的短片,透过AR和VR科技的体验活动,令市民认识贪污祸害;以社交媒体、动画、漫画和游戏接触年轻人,向他们传递廉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