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案件內外

律政精英 的心魔

楊官眼中的 律政精英

「聽說有人稱他為前律政署『四大天王』之一,他可說是當之無愧,他的確很『出眾』,照理還可以晉升更高職位。當時法律界都很看好他。他做出這些事,實在令人感到很突然。」當年在律政高官受賄案作出裁決的前首席按察司楊鐵樑(見右圖)這樣形容貪污瀆職的前律政署署理副刑事檢控專員。

誠如楊鐵樑所言,這名外籍前律政官員自1975年加入律政署任職,仕途一直亨通。他在該署的工作表現一直備受讚賞。他精於商業罪案有關的法律條文、思考敏捷、講寫皆精,多年來,曾與他共事的上司、同事都對他讚賞有加。

前律政官員加入律政署後短短八年間已晉升至首席政府律師職級,執掌該署的商業罪案組,更曾一度擔當過署理副刑事檢控專員之職,在他手下處理的均是重大的商業詐騙案。他備受看好,及至廉署把他拘捕,人們仍不相信他會知法犯法,親手毀掉自己的光明前程。

這名前律政官員在政府服務了十多年,一直循規蹈矩,直至1986年才開始收賄。案發當時才四十來歲已穩坐前律政署第三把交椅的他,前途好,薪酬也不俗,為何他會貪污呢?一個那麼好的人才就此斷送了自己的前途,楊鐵樑覺得費解之餘,也感到很可惜。

Sound bite of Hans Wong 楊鐵樑錄音片段

我個人不大認識他,除了在法庭上,平常在社交上沒有見面,所以只能知道他在庭上的工作情況。他是位資深大律師,很熟悉刑事法,辯論及盤問技巧都很巧妙,是個很好的律師,很有前途,故此他這樣毁了前途,是自己一手做成的,我也感到甚為可惜。我始終也弄不明白,其實他薪水不低,前途好,不明白為何會這樣走下坡。

律政精英 為何會貪污?

把持不定

「他可能太自負,野心太大了。除了支付他和妻兒在港的開支,他把薪金都投資在新西蘭袓家的果園生意,還想建立全國最優秀的果園。為了這門生意,更不惜以高息向當地銀行借貸,以為可收到豐厚的回報。可惜,不但未能如願,1986年5至6月期間,他更因為果園的生意一落千丈,而面對極大的財政問題。就在此時,他收取了他的第一筆賄款。」當年,廉署總調查主任包理正(見右圖)整整三個月,每天都在廉署拘留中心與這名前律政官員最少會面四小時以錄取口供,對他的犯罪動機頗為了解。

該名前律政官員於1981年買入果園,不但沒有賺到利潤,反而要長期負擔沉重的經營成本及按揭債務。包理正說,案中另兩名被判罪的私人執業律師一向與這名前律政官員過從甚密,他們就是在言談間得知他面對財政困難,便趁機提出貪污交易,只要該名前律政官員在處理其律師行客戶的案件時,在起訴過程中做些手腳,影響案件的審訊,他便可得到豐厚的回報。

泥足深陷

事實上,廉署人員在調查中也發現前律政官員被停職受查前,曾經定期於辦公時間內外與案中一名私人執業大律師在尖沙咀某酒吧見面,這名大律師一直在他們的貪污勾當中擔當中間人的角色。有一回,正當他們各自代表某大商業詐騙案的控辯雙方時,這名中間人竟然毫不避忌,相約該名前政府律政到銅鑼灣某餐廳的貴賓房會面達三小時之久。而調查人員也曾目睹這幾名涉案人士會面時,該名前政府官員曾多次把文件交給這兩名律師。

包理正說,該名律政官員自收取了他的第一筆為數近一百萬港元的賄款,從此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起初是為還債,後來是為了賺取更多財富,一直貪下去。

Sound bite of Hans Wong 包理正錄音片段

他之所以犯案,是因為欠債。因為極自負,他不願承認果園有問題。其實,他應該把果園賣掉。他為人聰敏,其實在香港還有光明的前途。他卻不願放手。他以為自己有能力應付債項,但他不能。當他收了第一筆賄款後,便摔不掉那些壞人。

調查員 心聲

不容出賣 公義

「這名前律政官員為免被人發現他的貪污交易,有一次安排在新加坡交收賄款。他在某酒店大堂與攜帶賄款的人接頭,為保萬無一失,他與攜款人更各自手持一張鈔票的一半,到會面時,作為識認。可見他行事十分小心,不容易讓你找到他的罪證。」

與前律政官員多番交手的包理正道出當日專案小組搜證上的困難。這名前律政官員十分聰明、犯案手法精密,無論收受賄款、給予法律指導以偏幫有關案件、在法庭上的辯駁、以及處理贓款都做足掩飾功夫,不會留下證據。

「他處理案件時,完全知道如何避重就輕,除他以外,沒有人會全盤知道事情怎樣發展,也沒有人能完全掌握案情,所以無從衡量他提供的法律指導是否有問題。」包理正續說。

事實上,專案小組當日拘捕這名前律政官員時,在他的辦公室及寓所也搜不出證據。他又利用其親人的名義,把贓款調到海外多處地方。表面看來,以他的地位與薪酬,根本沒有證據顯示他有貪污動機。加上他訛稱廉署人員因公事磨擦而誤會他,他的不合作和提出司法覆核要求廉署交還其護照讓他離港等反應,表面看來都好像合情合理。

當時面對重重調查關卡、搜證上的困難和一場又一場的法律質詢,包理正說他只知勇往直前,繼續盡力搜證,因為他實在不可容忍有人為錢出賣公義。

Sound bite of Hans Wong 包理正錄音片段

看到此案涉及的金額和眾被告為錢出賣公義,實在令人難以容忍。商界知名人士和律政署的高級官員竟然都如此。

搜證如 水銀瀉地

「後來轉為污點證人的前律政官員向我們說出了逃亡的過程,但對於時間及地點卻頗模糊。為了找出確實的潛逃路線,以指證涉嫌協助他逃亡的一名執業律師,我們安排一位同事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去分析數千個電話資料,這些電話都是這名及其他嫌疑人士用手提電話打出的。最後,給我們發現一個為時三十秒、打往香港仔的電話,我們就是從這個電話找到當日接載這名前律政官員逃到澳門的蝦艇,從而重組他棄保潛逃的經過。」

廉署總調查主任梁韜強(見左圖)當日負責調查案中華籍被告,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找出其他證人及證據,與污點證人的口供互相引證及核證疑點,所以他和同僚都絕不會放過每一個找線索和證據的機會。其實,廉署人員初時並未能從這名涉案律師身上找到證據,抱著同樣鍥而不捨的精神,梁韜強和同僚再一次到這名執業律師的辦公室進行搜查,終於找到一本記錄了逃亡時間的檯頭日曆。後來梁韜強等更陸續找到酒店及夜總會的單據,和污點證人所述的口供也完全吻合。

回顧整宗案件時,梁韜強更覺得調查工作要做得一絲不苟,更加不可輕言放棄,要不然,證據嚴密性就會經不起法庭的考驗。

「當時,在法庭上污點證人的口供面對很嚴峻的考驗,被告聘了一位退休高級警務人員在庭聽審,專門去看我們的調查工作有否漏洞,辯方律師也不放過任何可質疑我們的機會。無論法律觀點、調查手法及程序、證人口供等,都作出質疑和反駁。事實上是頗難受,但我也深深體會到做調查工作,必須精密和謹慎,否則亦會功虧一簣。」

Sound bite of Hans Wong 梁轁強錄音片段

這班人用他們的專業知識質疑我們的調查程序,長遠來說,對我們是好事。好像他們曾攻擊廉署的搜查令內容,我們後來把它改善了到現在已沒有人在法庭上再作出質疑。當時我會覺得他們不應這樣對我們,不是攻擊這、就攻擊那,很不合理。事後我們內部作出檢討,並徵詢法律意見,再作改進,發覺我們也有得益。我們會小心些,不單止是案件本身,連在程序上都要弄清楚,因為有很好的證據,但如有一步走錯了,整件案都會給拖垮。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