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案件內外

律政精英 的心魔

杨官眼中的 律政精英

「听说有人称他为前律政署『四大天王』之一,他可说是当之无愧,他的确很『出众』,照理还可以晋升更高职位。当时法律界都很看好他。他做出这些事,实在令人感到很突然。」当年在律政高官受贿案作出裁决的前首席按察司杨铁梁(见右图)这样形容贪污渎职的前律政署署理副刑事检控专员。

诚如杨铁梁所言,这名外籍前律政官员自1975年加入律政署任职,仕途一直亨通。他在该署的工作表现一直备受赞赏。他精于商业罪案有关的法律条文、思考敏捷、讲写皆精,多年来,曾与他共事的上司、同事都对他赞赏有加。

前律政官员加入律政署后短短八年间已晋升至首席政府律师职级,执掌该署的商业罪案组,更曾一度担当过署理副刑事检控专员之职,在他手下处理的均是重大的商业诈骗案。他备受看好,及至廉署把他拘捕,人们仍不相信他会知法犯法,亲手毁掉自己的光明前程。

这名前律政官员在政府服务了十多年,一直循规蹈矩,直至1986年才开始收贿。案发当时才四十来岁已稳坐前律政署第三把交椅的他,前途好,薪酬也不俗,为何他会贪污呢?一个那么好的人才就此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杨铁梁觉得费解之余,也感到很可惜。

Sound bite of Hans Wong 杨铁梁录音片段

我个人不大认识他,除了在法庭上,平常在社交上没有见面,所以只能知道他在庭上的工作情况。他是位资深大律师,很熟悉刑事法,辩论及盘问技巧都很巧妙,是个很好的律师,很有前途,故此他这样毁了前途,是自己一手做成的,我也感到甚为可惜。我始终也弄不明白,其实他薪水不低,前途好,不明白为何会这样走下坡。

律政精英 为何会贪污?

把持不定

「他可能太自负,野心太大了。除了支付他和妻儿在港的开支,他把薪金都投资在新西兰袓家的果园生意,还想建立全国最优秀的果园。为了这门生意,更不惜以高息向当地银行借贷,以为可收到丰厚的回报。可惜,不但未能如愿,1986年5至6月期间,他更因为果园的生意一落千丈,而面对极大的财政问题。就在此时,他收取了他的第一笔贿款。」当年,廉署总调查主任包理正(见右图)整整三个月,每天都在廉署拘留中心与这名前律政官员最少会面四小时以录取口供,对他的犯罪动机颇为了解。

该名前律政官员于1981年买入果园,不但没有赚到利润,反而要长期负担沉重的经营成本及按揭债务。包理正说,案中另两名被判罪的私人执业律师一向与这名前律政官员过从甚密,他们就是在言谈间得知他面对财政困难,便趁机提出贪污交易,只要该名前律政官员在处理其律师行客户的案件时,在起诉过程中做些手脚,影响案件的审讯,他便可得到丰厚的回报。

泥足深陷

事实上,廉署人员在调查中也发现前律政官员被停职受查前,曾经定期于办公时间内外与案中一名私人执业大律师在尖沙咀某酒吧见面,这名大律师一直在他们的贪污勾当中担当中间人的角色。有一回,正当他们各自代表某大商业诈骗案的控辩双方时,这名中间人竟然毫不避忌,相约该名前政府律政到铜锣湾某餐厅的贵宾房会面达三小时之久。而调查人员也曾目睹这几名涉案人士会面时,该名前政府官员曾多次把文件交给这两名律师。

包理正说,该名律政官员自收取了他的第一笔为数近一百万港元的贿款,从此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起初是为还债,后来是为了赚取更多财富,一直贪下去。

Sound bite of Hans Wong 包理正录音片段

他之所以犯案,是因为欠债。因为极自负,他不愿承认果园有问题。其实,他应该把果园卖掉。他为人聪敏,其实在香港还有光明的前途。他却不愿放手。他以为自己有能力应付债项,但他不能。当他收了第一笔贿款后,便摔不掉那些坏人。

调查员 心声

不容出卖 公义

「这名前律政官员为免被人发现他的贪污交易,有一次安排在新加坡交收贿款。他在某酒店大堂与携带贿款的人接头,为保万无一失,他与携款人更各自手持一张钞票的一半,到会面时,作为识认。可见他行事十分小心,不容易让你找到他的罪证。」

与前律政官员多番交手的包理正道出当日专案小组搜证上的困难。这名前律政官员十分聪明、犯案手法精密,无论收受贿款、给予法律指导以偏帮有关案件、在法庭上的辩驳、以及处理赃款都做足掩饰功夫,不会留下证据。

「他处理案件时,完全知道如何避重就轻,除他以外,没有人会全盘知道事情怎样发展,也没有人能完全掌握案情,所以无从衡量他提供的法律指导是否有问题。」包理正续说。

事实上,专案小组当日拘捕这名前律政官员时,在他的办公室及寓所也搜不出证据。他又利用其亲人的名义,把赃款调到海外多处地方。表面看来,以他的地位与薪酬,根本没有证据显示他有贪污动机。加上他讹称廉署人员因公事磨擦而误会他,他的不合作和提出司法覆核要求廉署交还其护照让他离港等反应,表面看来都好像合情合理。

当时面对重重调查关卡、搜证上的困难和一场又一场的法律质询,包理正说他只知勇往直前,继续尽力搜证,因为他实在不可容忍有人为钱出卖公义。

Sound bite of Hans Wong 包理正录音片段

看到此案涉及的金额和众被告为钱出卖公义,实在令人难以容忍。商界知名人士和律政署的高级官员竟然都如此。

搜证如 水银泻地

「后来转为污点证人的前律政官员向我们说出了逃亡的过程,但对于时间及地点却颇模糊。为了找出确实的潜逃路线,以指证涉嫌协助他逃亡的一名执业律师,我们安排一位同事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分析数千个电话资料,这些电话都是这名及其他嫌疑人士用手提电话打出的。最后,给我们发现一个为时三十秒、打往香港仔的电话,我们就是从这个电话找到当日接载这名前律政官员逃到澳门的虾艇,从而重组他弃保潜逃的经过。」

廉署总调查主任梁韬强(见左图)当日负责调查案中华籍被告,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找出其他证人及证据,与污点证人的口供互相引证及核证疑点,所以他和同僚都绝不会放过每一个找线索和证据的机会。其实,廉署人员初时并未能从这名涉案律师身上找到证据,抱着同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梁韬强和同僚再一次到这名执业律师的办公室进行搜查,终于找到一本记录了逃亡时间的台头日历。后来梁韬强等更陆续找到酒店及夜总会的单据,和污点证人所述的口供也完全吻合。

回顾整宗案件时,梁韬强更觉得调查工作要做得一丝不苟,更加不可轻言放弃,要不然,证据严密性就会经不起法庭的考验。

「当时,在法庭上污点证人的口供面对很严峻的考验,被告聘了一位退休高级警务人员在庭听审,专门去看我们的调查工作有否漏洞,辩方律师也不放过任何可质疑我们的机会。无论法律观点、调查手法及程序、证人口供等,都作出质疑和反驳。事实上是颇难受,但我也深深体会到做调查工作,必须精密和谨慎,否则亦会功亏一篑。」

Sound bite of Hans Wong 梁轁强录音片段

这班人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质疑我们的调查程序,长远来说,对我们是好事。好像他们曾攻击廉署的搜查令内容,我们后来把它改善了到现在已没有人在法庭上再作出质疑。当时我会觉得他们不应这样对我们,不是攻击这、就攻击那,很不合理。事后我们内部作出检讨,并征询法律意见,再作改进,发觉我们也有得益。我们会小心些,不单止是案件本身,连在程序上都要弄清楚,因为有很好的证据,但如有一步走错了,整件案都会给拖垮。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