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调查事件簿

谁是泄题者?

决定展开调查后,廉署需要厘清的第一点,就是2016年中文科文凭试的口试试题,到底是在哪个阶段被外泄的——是在构想试题的阶段?运送试题到试场期间?还是开考当天呢?

根据试题外泄的模式,虽然泄露时间各有不同,但全部都在考试当天发生,所以推断为开考时泄露。

下一步要思考的,是谁人泄露试题予补习天王。首先排除的泄题者,是相关考生。考虑到试题外泄的数量,如果是由考生泄露的话,补习天王要找大量学生协助才能成事;加上应考试题是由考评局随机分派的,要接连在十多天口试的不同时段中外泄,涉及大量考生,此可能性不大。最后推论,应该是考评局中人,或试场内其他人员所为。

接着廉署就逐步收窄范围,先开始调查补习天王身边的人——有谁跟考评局有关?又有谁从事教育工作而且又有参与文凭试的工作呢?

中国语文科卷四是以口试形式进行。以2016年为例,每日的口试设有两节考试时段,第一节设有4轮考试而第二节则有3轮。每节考试时段的试题都与另一节的不同。

试题如遭外泄,会打击考评局的公信力,及为考生制造了不公平的情况。为保持公正及防止作弊,考评局严格控制试题的发放时间,一般的考生只可在正式考试前的10分钟获派试题备试。

考评局制订口试流程时,拿捏的时间相当精准,务求每天各试场都按有关时间表进行口试。此外,亦制订若干制度防止试题外泄,包括要求学生关上手机、进入备试室后如果已派发试题就不能再使用洗手间等。主考员亦要于考试当天报到之后,就必须关上手机直至晚上考试完毕,以确保考试公平。

搜集证据

为进一步搜集证据,廉署调查员于2016年起暗中留意补习天王的一举一动,监视行动维持了接近一年。

调查员发现补习天王是个工作狂,日常生活只有工作,出没的地点不是补习学校便是住家,没有任何玩乐时间。在监视行动期间,亦未有发现他与其他老师甚至考评局人员会面,相信是随着文凭试完结后,他没有必要再与泄露试题者接触。

廉署亦尝试循另一方面着手,开始透过电讯公司,从通讯纪录中寻找线索。经过一番努力,最后找到补习天王与友人在口试举行首天的一则通电——那通电话的交谈时间虽然不长,但友人的身分却值得寻根究底,因为他便是于考评局中担任中文科口试主考员的第二被告。但整整一年之内,二人再也没有任何联络。

调查员花了很多时间收窄调查范围,由最初调查范围的六百至七百人,收窄至十多人。

廉署调查员忆述:「最初我们没有任何头绪,到底是谁人泄题。因为当年口试的主考员多达七百人,如果他们是泄题者,应该会在早段时间已被泄露,不会等到口试最后几分钟才流出题目。」

后来,调查员将目标收窄到跟第一被告有关系的人,包括第一被告的校友,同学及其太太,即第四被告等人。其后监视了整整一年,并无发现第一被告与相关人士有任何可疑接触,除了……

「我们发现,第一被告在2016年完全没有跟任何监考员或老师接触。但是,我们却从第一被告的通讯纪录中,发现他曾经与第二被告联络。」因此,调查员锁定第二被告作为调查方向。

调查行动是否已曝光?

其后监视行动中并无发现其他重要线索,补习天王又没有再跟于考评局工作的友人联络……时光荏苒,很快又到新一年的文凭试了。补习天王好像没有什么新举动,廉署调查员担心,是否已经打草惊蛇?

直至2017年中文科文凭试前夕,补习天王突发地上载预备口试的「攻略影片」,并强调有关资讯来自「官方」。而影片的内容,竟然包含大量考评局举办主考员会议中的保密内容。廉署相信,考评局中的泄题者仍然有跟他接触,于是抽丝剥茧地去调查。

收窄范围找出疑人

到底谁是跟补习天王接触的泄题者呢?这个问题萦绕多时,廉署调查员终于找到突破点!

调查员用了很多时间去搜集补习天王的资料,然后再交互比对、收窄范围——除了经常与他接触的私交好友及工作伙伴外,甚至以往任职补习社的旧同事、同届毕业的老同学亦在调查名单内,从中找出仍然任职老师的人,然后再看看有谁曾在2016年及2017年,出任考评局中文科文凭试口试的工作人员,最后成功缩窄范围至几人。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员更有重大发现——补习天王的中文科老师太太,申请出任2017年中文科卷二写作能力试的监考员!调查员认为,她申请成为监考员是另有目的,并大胆假设她会在出任监考员当日泄露试题,于是便决定在考试当天进行拘捕行动。

圖片

为确保公平及统一标准,进行中文科口试前,考评局会举行主考员会议,让主考员了解评核要求、评分准则及水平。

在会议中派发给主考员的《评分手册》和《评分准则》都是机密文件,当中的《评分准则》,除了一些会公开的资料外,其余非公开的评分准则都是机密内容。例如,会议中若干「注意事项」为公开内容,包括选取某种题型详细讲解,而这种题型很有可能会是该年试题题型。

但在非公开的内容中,则会更详尽地解释水准要求。故此,如果有考生得知这些非公开的评分准则,会知道如何作答可以取得更高分数。换言之,有关机密内容被泄露的话,会令公开试显得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