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拘捕行动
犯案现场采取行动
由于决定要将疑犯缉拿归案,廉署马上作出相关的部署及安排。首先,就是联络管工及两位投诉人所属的工程公司。
得到工程公司的通力配合,廉署获得管工的上班地点和值勤更表等详情。在工程公司的协助下,廉署决定在 2016 年 9 月 7 日当天的下班时段,于地盘拘捕管工。
行动小组包括两位廉署调查员,及一位法庭注册的翻译员。三人先在地盘附近守候,甫见到目标人物便上前表明来意,将其拘捕。
负责拘捕行动的调查员认为,是次行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全赖管工公司的协助及配合。
「很多小型公司,因为怕事或担心被报复,往往支吾以对,不想与廉署拉上关系。」调查员说:「其实拘捕行动的事前部署非常重要。以本案的拘捕行动为例,由于得到工程公司的帮忙,我们才能掌握管工的行踪,方便策划拘捕行动,包括观察环境、安排适当人手等,来决定最佳的拘捕时间和地点。」
「工程公司不容许出现行贿情况,在工程公司的配合下,我们才能成功在地盘将管工拘捕。希望此案能起示范作用,将来有更多公司能配合廉署的拘捕行动。」
拘捕、拒捕!
2016 年 9 月 7 日约下午 4:30 ,两位廉署调查主任连同法庭注册的翻译员,在地盘拘捕管工。调查员即时告知管工其被捕原因及享有保持缄默的权利,而知道自己被捕时,管工表现得相当冷静。
由于刚从地盘下班,仍然身穿工作服的管工,要求在廉署行动中使用的客货车上更换衣服,再随廉署人员返回总部协助调查。两位调查员评估当时情况后,认为是合理的要求,于是让他在车上换衣服,并在车外等候。岂料,就在更换完衣服下车当刻,管工竟然乘机拔腿逃跑!
就在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上,两位廉署调查员与管工展开追逐。管工为了成功摆脱追捕,不惜跨越五条行车线逃跑,与调查员足足追逐了五分钟,期间险象环生。
但见调查员仍在后方穷追不舍,正好前面有一辆没有载客的的士,管工于是马上冲入的士,意图乘车离开。没想到的是,调查员竟然整个人伏在的士车头上拦截,的士慌忙煞停,成功阻止他离开。
乘车逃走事败,管工遂下车继续逃跑,与调查员进行第二轮的追逐战。就在跑到警署附近时候,调查员终于追上并将之扑倒。当值警员发现警署范围外有人扰攘,便马上出来了解事件;明白是廉政公署在执行职务后,便让其进行拘捕。
廉署调查员欲进一步制服被告,岂料他作出激烈反抗并拒捕,挣扎期间令调查员手臂受伤,因而被加控一项袭击致造成身体伤害罪。
经过如此惊心动魄的追踪事件,廉政公署终于成功将被告带回廉署总部大楼问话。

「所以说,《廉政行动》剧集中描写的场面是真的呀!」有份参与追捕的调查员笑说。 「整个追逐过程确实瞩目惊心!在车来车往的公路上,横跨整整五条行车线地展开追逐战,旁人看来以为是在拍戏呀!」回想当时追捕的情景,虽然犹有余悸,但他表示,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绝不能让被告逃脱。因为这次之后,不知是否再有机会将他拘捕。 」
「廉署调查员面对的疑犯,通常都是白领人员或商业罪犯,所以拘捕过程中,调查员其实很少会遭反抗而受伤。」
由于疑犯极力挣扎,令调查员前臂受伤,皮破血流。 「那时不觉得痛楚,只是一心要将他顺利制服而已。」
作为执法人员,廉署执行处人员需具有一定程度的体能去执行职务。入职前面试的指定体能测试,包括 15 米渐进式心肺耐力跑、手握力测试、一分钟掌上压及一分钟仰卧起坐等。
入职后,则要参加每年两次由执行处训练学校负责的全日训练,保持体能标准及相关技巧。训练内容包括徒手搏击、使用手铐及伸缩警棍等。
大家很少听到廉署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开枪,难道执行处的调查员都没有佩枪吗?其实,部分廉署调查员是能使用枪械的。俗称「火枪队」的证人保护及枪械组(Witness Protection and Firearms Section),于 1998 年 4 月成立,约有 50 位成员,是廉署辖下唯一管制及可以使用枪械的小组。
要成为「火枪队」的成员,需经过严格训练和挑选,包括通过心理测试和评估,再于枪械训练营吸收枪械知识,同时参与长达一年的射击、爆破等技巧训练,才能加入「火枪队」。要求如此严谨,因为枪械组的任务都属于高危险性,包括拘捕有重大武力的疑犯、强行进入某地方搜查、确保证人的安全或押解疑犯等。
至于为何坊间称「火枪队」为「善良的枪」?或许因为廉署要对付悍匪的情况不多,加上每次的拘捕及搜查行动也经过精心部署,保护证人更有全盘计划,所以廉署自成立以来,行动中从未出现过驳火场面。